第一讲 绪论
1.哲学史分期
古代哲学:公元前6世纪-公元6世纪
中古哲学:公元2世纪-16世纪
近代哲学:17世纪-19世纪
现代西方哲学:20世纪
2.哲学不是什么?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式的科学:哲学不具备科学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哲学并非使人聪明的学问,而是常常使人糊涂。
哲学并非“讲道理”的学问,不同哲学讲的道理甚至互相冲突。
哲学往往被看作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
科学知识的对象——现实性——经验、事 实、实验的验证
哲学的相对性——理想性——逻辑和大前提
哲学并非无用。
哲学是自由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
哲学是人的精神家园。
3.哲学是什么?
哲学=爱智慧
只要问题可以解决,就会成为一门学科。留给哲学的,是暂无法解决的问题。
哲学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
哲学和科学一样讲理性。
哲学和宗教一样,也是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
4.哲学问题的性质
哲学问题的形式:我找不到出路所在。——此路不通。
“问题”具有标准答案,“难题”无标准答案。哲学家面临的是“难题”。
人生有限,却思考无限。——超越人生的有限性。
最早的哲学家,无抽象的哲学概念可用。
我们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5.怎么学哲学?
哲学是哲学史——学哲学必须学哲学史。
学哲学需注意: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
希腊人哲学思维特点:a.偏安非个人性的,跟关注带有普遍性的东西。2.试图给事物的存在找出合理的原因
希腊哲学特点:学以致知——满足好奇心。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1.希腊文明的历史背景
城邦制、民主制
家庭奴隶制:并非全体希腊人都有公民身份
哲学产生的条件: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问题+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思想自由
2.哲学的诞生:人类最早以神话的方式给出对世界的说明。
3.分期:
前苏格拉底哲学
雅典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
4.前苏格拉底哲学(特点:依赖经验,无科学依据)
西方哲学第一个概念:本原(开端、主宰)。一切从它那里来,从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它始终不变。
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1.大地浮在水上。2.宇宙充满了灵魂。
赫拉克利特:1.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3.一切都在变化,只有变是不变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4.提出Logos
5.本体论的转向:
毕达哥拉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数。
巴门尼德:万事万物是一,一就是存在。只有存在能被思维,非存在不能被思维。——存在的概念。贡献:1.确定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2.确定思辨哲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3.在哲学中开始推理论证。
意见之路:非存在(想象)
真理之路:存在(本质)
第三讲 苏格拉底
1.智者学派:
职业教师,修辞学与论辩术。
事物没有对错,只有论证方式。
否定知识,一切都是意见。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1.人是万物的尺度。2.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说法。
2.苏格拉底
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
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德性。
德性: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德性即知识。
未经理性审慎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以德性为前提的行为才是善的。
苏格拉底的每篇对话都在训练抽象概念。——抽象概念的形成。
对话——助产术,辩证法?——把握事物是什么?概念?
通过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
关于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不可教的。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第四讲 柏拉图
1.理想国:现实国家的典范
人的灵魂:理性、激情、欲望
国家是放大了的灵魂
理想国三大阶层:统治者、战士、生产者。
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哲学王
2.两个世界: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
洞穴之喻:区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
理念: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摹仿的模型,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回忆说:学习就是回忆。
灵魂转向说:从感觉世界转向理念世界。
3.对理念论的反思
理念的普遍性:有一类事物,就有那类事物的理念。那么丑、恶这类的东西有理念吗?
理念的分有问题:事物是分有理念的部分,还是理念的整体?
“第三者”:花的事物和花的理念之间有没有相似性?
“分离”的问题:如果两个世界是分离的,那么如何认识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如何对可感世界产生作用?
思考理念和理念之间的关系:
通种论:打通理念与理念之间关系的学说。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
1.知识的科学分类:
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
创制知识
2.原因论:四因说,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
质料因
形式因
动力因
目的因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分离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割的。
潜能——现实
木头——桌子。
3.形而上学
存在论(研究存在本身)
存在是不可定义的。一般定义:属+种差。而存在无更高的属。
范畴:事物最大、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
十个基本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承受。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4.实体的概念
实体:终极主词,不说明其它事物。
形式和质料哪个是实体?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神学:神是最高实体。——哲学意义上的神,非宗教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的。
5.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人生最高境界:思考到神圣的存在。
思辨是最高的幸福。——亚里士多德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情况不明时,怎么选择做正确的事?
中道。过犹不及。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关注问题:对神和死亡的恐惧
1.伊比鸠鲁主义: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神不在我们的世界。顺其自然,不必恐惧死亡。灵魂的快乐跟持久,肉体的快乐粗糙。
2.斯多亚学派:顺其自然,按理性生活。
芝诺:人的灵魂是自由的,让灵魂摆脱肉体的控制。
奥勒留。塞涅卡。
3.怀疑主义
知识是不可获得的。
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感觉经验不可靠,所以知识不可靠。
想得到安宁,唯一的办法是对一切不下判断,不知可否,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4.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洛
在柏拉图理念世界之上,加了“一”的概念。
“一”是最完满的理念。
流溢说:解释事物与理念的关系。
第七讲 中世纪哲学
1.西方文明两大源头:希腊 耶路撒冷
中世纪三要素: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人
犹太教和基督教区别:犹太人认为只有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基督教认为所有人只要信上帝就是上帝的子民。
2.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超验性
内在性
自由的问题
超自然的观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3.教父哲学
奥古斯汀——神正论:世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上帝的存在。
4.经院哲学
唯识论(实在论):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
第八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使希腊哲学与近代哲学相通。
宗教改革
新时代的曙光:
世界的发现:大航海时代、全球化
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的发现:日心说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第九讲 近代哲学
1.科学和哲学相辅相成
近代哲学精神:启蒙主义。
理性。自由。
经验论和唯理论。
2.笛卡尔:主体性的觉醒
以几何学方法建立哲学体系。
旧逻辑只能用来推理分析已知的知识,而不能获得新知识。
几何学方法能够推演出新知识来,却只研究抽象的符号,而不研究知识。
——理性演绎法
哲学的基本原理的条件:1.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思考它们呢们,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2.此原理是其他事物的前提
天赋观念:外来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于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的理智。
方法论的怀疑:寻找哲学第一原理。
3.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我思故我在。——确立了理性的地位。
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
梦境中的一切是不可靠的
所有形象都可能是梦境中的东西
数学也是可以怀疑的
上帝的存在当然也是可疑的
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
I think therefore I am
4.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我的思想中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的概念。+上帝观念是无限完满的,不是我能制造的,只能来源于一个更加完满的存在——所以只能说一个更完满的存在(上帝)将这个观念放进人类心灵之中。
上帝是完满的,上帝不会骗我们。于是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人的心灵可以思想而没广延。
物体有广延不能思想。
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独立自存,只有上帝满足这一条件。
如果不考虑上帝,心灵和物质都可以独立自存。
二元论
心身关系问题:
心身二元论
心身交感论
第十讲 大陆唯理论
1.斯宾诺莎
实体一元论:从神圣的必然性出发。
《伦理学》
本体论——根据(基础)
认识论——方式和手段
伦理学——最终目标
2.斯宾诺莎本体论
(1)实体(sub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1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斯宾诺莎。
实体即自因:
实体是无限的
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即存在自身。
实体是不可分的
实体是唯一的
实体=神=自然(包括心和物)=最高必然性
当时的神学观点:自然神论与泛神论
自然神论:牛顿的第一推动力。设计论。
泛神论:黑格尔。
(2)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斯宾诺莎
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个方面。——心物两面论。
心和物是一致的,统一于最高实体。
(3)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也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能生的自然 实体 自然的原因
被生的自然 宇宙 自然的结果
3.斯宾诺莎认识论
知识分类
意见或想象 没有确定性
理性知识 需要推理来论证
直观知识 对本质的正确认识
4.斯宾诺莎伦理学
人,能否达到至善的境界?
什么是至善,即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
5.莱布尼茨
当时存在的机械论的观点。
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
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单子论: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
1.单纯性
2.复多性
3.永恒性
4.单子之间相互独立
5.质的区别——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6.单子即自因
连续性原则,自然从来不飞跃。
预定的和谐。
两种真理
矛盾原则——逻辑上的真理
充足理由原则——上帝
第十一讲 经验论
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一个明显区别。
1.洛克:《人类理智论》
“白板说”——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
身外有物,刺激感官产生经验。
经验——观念——知识
外感觉:洛克称之为感觉
内感觉:洛克称之为反省
一切观念来源于知识。“观念”,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东西。——洛克哲学
简单观念,具有单纯性和被动性。
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
观念与性质关系?
第一性的质:事物广延的性质,原始的性质。
第二性的质:附属性质,主观的反应。
知识,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也是对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问题:观念和事物本身相符合吗?
首先,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因为它们不是人心自己能够创造的,所以它们一定是各种事物通过自然途径在人心上产生了作用的结果。
其次,除了实体观念,一切复杂观念都与自身契合。
实体观念是不可知的。
经验》观念》知识
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观念的存在在于被感知。
物=可感物=观念
存在在于被感知。
贝克莱——为了维护上帝: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观念,所以心灵才能感知这个世界。
因此,一定有一个伟大无限的心灵,创造了这个观念的世界,也创造了我们有限的心灵,使我们能够感知这个世界。
心外无物。
问题:这一套说辞能否论证上帝存在?经验从何而来的问题,是经验自己无法解决的。
3.休谟——更彻底的经验论者
《人性论》
康德评休谟: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到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知觉分为观念和印象。
知识可分为关于观念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
观念的知识——必然的知识
事实的知识——或然的知识
一切归纳不能下全称判断。
知识的判定:逻辑推断或经验验证。
在所有原则中,只有因果关系让人类超出经验去下判断。
休谟的质疑:
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就无法推论产生结果的必然是这个原因。
只看到原因,也无法推论一定会产生一个那样的结果。
经验不可能必然地推论因果。
经验源于习惯性联想。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例:在荒岛捡到一只手表,推断有人来过。
短评: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感觉经验就意味着没办法解决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问题,而且感觉经验作为我们与外界事物的媒介,我们不可能超出感觉经验,它一定会使经验的来源问题悬而不决。
第十二讲 近代政治哲学
那时代核心概念:自然状态 社会契约
一个社会的基础,应该建立在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之上。
1.霍布斯
自然物体——人——人工物体(如国家)
人是自然产物,所以属于自然物体,但他又是人工物体即国家的创造者和组成的材料。所以要人是国家,就必须先知道人的本性。
伦理学——研究人
政治学——研究国家
人的自然本性:自我保存,趋利避害,趋乐避苦
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人对人像狼一样——产生冲突和战争。
社会契约是一种权力的转让。
人们为了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变相互约定,把他们的自然权利转让出去,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把大家的意志变成一个意志。
国家的实质就在于,它是担当起大家的人格的一个人格、集中了大家意志的一个意志,掌握了大家所交付的所有权利和力量的一个公共权利。——把国家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专制主义之间的巨大矛盾。
霍布斯生存时代内战不断,认为国家权力不够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器。
2.洛克——辉格党(反对詹姆斯二世的继承权)
自然状态——和平状态
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所以人们并不是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讲全部自然权利都交给专制的政府或君主,他们所放弃的唯一的自然权利只是维护自然法,惩罚犯罪者的执行权。
人民主权——人们把维持社会安定的权利交给国家,如果国家不能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甚至倒行逆施,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一个国家不能听任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实行专制统治,必须制定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统治者也只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
政权分散、权力制约,三权分立。
3.孟德斯鸠——法院院长
《论法的精神》
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规律)。
人类的法——根本理性。
法的精神——人类的法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应用。
人类历史出现过三种政体: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其原则是品德
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参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其原则是荣誉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其原则是恐怖。
关于自由,孟德斯鸠认为:
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会有这种权利。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般的社会规律或法则必须在具体的不同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不同的地方就产生了不同的体制。
4.卢梭——《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
卢梭把社会人与自然人相比较,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使人文明起来,而是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卢梭认为劳动使人拥有了土地产品的权利,然后就拥有了土地本身。——私有制的产生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只要大胆的使用理性,提倡科学和知识进步,社会就会向进步的方向发展。
卢梭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越不平等。
人从自然状态走到社会状态,是以自由平等为代价的。
合理的社会契约,其要旨就在于“每个结合者极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不是转让给某个人或某些人。
法律制定的依据——公意:
所谓公意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从作为个人意志的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来说,这就等于”迫使他自由”。
第十三讲 康德哲学背景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康德哲学:现代哲学的开端
黑格尔哲学:古典哲学的终结
——张老师观点
康德面临的哲学问题:
理性的危机
自由的失落
形而上学的名存实亡
普遍性和必然性不可能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共识
知识论和唯理论的困境:
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由普遍必然性;
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他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来源于感觉经验。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如何先天地经验对象?
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从内容上讲,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
从形式上讲,知识是先天的。
康德的不可知论:物自体不可知。
——感觉经验外存在“自由世界”
——自由不可知
人类理性分为:
理论理性——认识能力
实践理性——伦理、道德
伦理学才是可以实现自由的地方。
康德是自觉的、而非陷入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人之为人在于理性。
人不是单纯的理性存在,而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康德
批判:分析、考察
第十四讲 康德哲学
工具理性——科学
价值理性——基督教,精神文明
康德把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康德
判断分为两大类:
分析判断:判断的宾词从主词中抽出来的。如物体是由广延的;
综合判断:宾词是通过我们的经验加在主词上。如物体是热胀冷缩的。
科学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添加的新内容,而且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
综合判断可分为:
后天综合判断:单纯经验性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
科学知识应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验和超验的概念:
先验:研究先天的认识形式
超验:指物自体,超越经验之外。
知识需要有经验,但是只有经验不够,他需要有主体认识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知识。——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证明人确实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康德把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科学的代表:欧几里得几何形、牛顿物理学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知识的基本条件?)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关于真理的逻辑
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先验辩证论:关于假象或幻想的逻辑
1.先验感性论
康德坚决反对人有理智直观,他认为人只有感性直观。
纯直观:把经验和思维的东西排除出去。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康德
空间和时间是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人们可以想象没有任何事物的空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却不能想象有某种不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
空间和时间是不是通过感性经验获得的经验概念?——不是,人不是经验了很多个空间有了空间的概念。人只要感觉发动,就以空间和时间为前提。
空间是直观而不是概念,概念必须有内涵。
康德认为数学可分为几何学和算数,几何学是关于空间的,算数是关于时间的。
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人类只有一种直观形式,感性直观,没有理智直观。
康德理论是建立在欧几里得几何学德基础上,而且以此为典范来论述问题。
2.先验分析论
范畴,“知性纯概念”,指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
康德强调感性和知性结合才能形成知识。
康德通过形式逻辑论证知性范畴。
康德范畴表:12对
1.量
2.质
3.关系
4.样式
康德的关注点: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作用。
康德证明的目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独立于经验,是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
法学演绎——范畴应用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主观的范畴的合法有效性依据?——范畴是经验的先决条件?
先验自我
感性直观和自我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形成知识需要综合。
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范畴=知性(认识主体)的综合同意功能
它一方面把吸纳眼自我的统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把杂多表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来。
先验的想象力:介于感性和知性之间。
范畴不只是知识的形式,也是对象的形式。
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说的“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
内在形而上学。——是可以成立的。
我们的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和知性范畴结合形成判断,但是人类理性并不满足于此,它希望我们的知识能够构成更大的体系,能够是我们所有的知识形成完满的体系,这就需要理性的作用。
理性是进一步把知识调整成体系的作用。
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与时间。——接受性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构成性
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调整性
理性的三个理念。——灵魂、宇宙、上帝
批判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超越经验的,人不可能认识物自体。
传统形而上学:
理性心理学——研究灵魂
理性宇宙论——研究世界
理性神学——研究上帝
二律背反:对同一个对象形成两种矛盾的理论,但是各自又都能成立。
——批判形而上学的核心的地方,也是康德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的地方。
第一组二律背反:世界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世界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没有开端也没有界限,它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是无限的。
第三组二律背反: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
正题:仅仅以自然因果律解释自然是不够的,有必要引入自由因。
反题:没有自由,世界是俺早自然因果律解释的,一切是必然的。
因果律是人们认同的自然法则,一切事物的存在总有其原因,原因也还有原因,以此类推以至无穷,它是一个必然的系列。
自由因分两种因果:自然因果律和自由因果律。
自然因果律讲的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由因果律讲的是自由因。
自由因:人身上有一种可能性,它有自由因,有绝对开始行为的一个原因,用不着找因的原因,即“人有应该”。
例:人应该怎样做。
自然既不可能引起一个应该,也不可能制止一个应该。
康德理论的核心批判——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批判的核心:判断的逻辑必然性和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两者之间的区别。
例脑子里的100块钱和兜里的100块钱。
康德的实践理性: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的范畴。
理性法则使人应该遵从但不一定遵从的法则。
自然法则的系词——是。
理性法则的关键词——应该。
康德认为,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不能辨别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只有因为诚实而诚实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在现实中没有并不意味着理想中不应该有。
道德法则如何可能?
个人主观准则——所有有理性者共同的客观法则:理性法则
理性法则——定言命令:道德命令目的和手段是统一的。
道德法则的条件:
1.普遍性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远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
2.自律性公式: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
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
何为自由?康德认为自由就是出于自身内在必然性而行动,自由就是自律,自由和自然法则实际上是同一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
理性为自身立法。
实践理性》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关系:
例1:看到人落水,人想救,而对自然而言该淹死还是淹死。
例2:好人受苦,恶人当道?
幸福作为目标 以及 道德作为目标,两者怎么协调?
幸福是获得德行的原因,追求德行的实现,也能带来幸福的结果。——康德
德行是配享幸福的首要前提;
在此前提之下,能享受到幸福,此为至善。
实践理性的“公设”:
意志自由——道德才有可能
灵魂不朽——才能实现德行:有限人生无法达到完全德行
上帝存在——保证两个世界协调一致
康德在神学上的不彻底性。
康德心目中,没有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道德,但可以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神学。
判断力批判——暂略
费希特
谢林
第十五讲 黑格尔